“书儿,这是五十两的银票此后三月你的开支在这里,这是邀名帖你填上姓名就能参加书院授课,好生听课多思量,我要往外出工几月不归莫要担忧。”
丁书还待问丁木匠如何得来名帖与银票,丁木匠却摆摆手不叫他多问,父子俩吃过一顿饭,丁木匠收了一个小包袱便去向木坊老板报道。
木坊老板将其带往一处偏院,僻静少人却还在遥州城中,丁木匠稍稍安心,木坊老板似看出他的疑虑解释道:“这是我名下一处院落,你安心在此干活,我也不限制你出入,只要你在九月前做完让我满意,我更有厚报。”
丁木匠道谢,进院子后这里一应工具齐全,硕大的松木板应有尽有,似乎已经准备多时,“你可先用木料试试手。”木坊老板另安排了小厮为丁木匠送饭送水。
此一处便只留了丁木匠一人,先时丁木匠眼观图谱一笔一画描于一方松木板上,待到松木板铺刻完又反复裁度未能精细之处,重选了四方极为合适的松木合而为一,其余三面皆是老图,丁木匠已然娴熟便先于完工,到东面这方重刻时成竹在胸,一日日丁木匠吃睡皆在刨木屑上,待到木坊老板送来金箔,顺便查看做工。
“好,好,妙哇!”赤漆已阴干两遍,上绘人物、山水、鸟兽、吉文皆有灵有气,反观丁木匠木坊老板却有些不敢认,两月未见好须子参差不齐胡乱长着,每日好饭好菜的送来,这人竟是熬精沥血的瘦去大半,简直一个皮包骨眼睛都已抠搂了,“丁大匠这还剩二十日罢了,你再赶赶工,如今我是极满意的,此后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丁木匠因久不与人语此时有些含糊,依旧点了头,此时正当上第三遍赤漆,丁木匠紧记着工期一刻不敢耽误,赤漆待阴干之期,便将金箔、朱砂、赤漆搅在一处捶打,而后分份捶打,如此反复打磨上色,夜月能见其辉光,盛日难掩其华贵。
夜雨绵绵,此间依湖而建,九曲廊台水榭星布,宾客围坐其间,主人所在不系舟楼阁辉煌巧夺天工正对戏台青衣巧行袖舞翻飞,微风拂来更添意境,今夜乃是大同书院山长祖父耄耋之寿,其家已掌大同书院数代,如今这般喜事自然庆贺,其府占地之大谓广厦千间,处处亮如白昼,拔步之间景致皆有不同,亭台楼榭更不胜枚数,府中仆色温恭,慢声知礼,庆贺之典未以红绸点缀,各处灯盏照明之物上绘彩图或山水或瑞兽,形态材料不一,无一处相同,宾客往来走斝飞觥,各处照管得宜,是以宾至如归,满堂欢宜,山长祖辈经营到如今已是登峰造极。
八旬老者精神奕奕,身着宝蓝松柏五福藤寿暗纹长袍,稀疏白发以同色巾冠包裹长须落怀,端坐主位之上,先时各房子侄由山长带领向老者拜寿,山长之父早去,如今他为席首叩头三拜,老者笑露龈柴,而后往来宾客献礼,比之往年无甚不同,故受礼之时也无甚意趣。
戏台换去青衣,青衿登台齐声诵来山长所做《寿赋》,老者倒也高兴赞山长用心,终究年老夜晚昏昏欲睡,木坊老板今日以监院之便得以入府,眼见老者将要离去休憩,便凑上席首,“老山长,喜寿吉祥。”跪在堂上蒲团上行了礼。
老者如何认识他,山长起身往老者耳边耳语了几句,老者抬手让他起身,“后生多礼了。”便有意不再理会。
木坊老板怎肯放过机会,“老山长我今有一宝献与,只是宝物体大所以安置在侧院,劳动您一
观。”
老者耳倒不背,看他故弄玄虚勉强拿出一丝兴致,“大?多少人不够你使?”
老者无心挪动,木坊老板便请府中仆人帮忙抬将上来,其动静之大引得宾客侧目,也引得老者好奇,堂中空地红绸一揭,木坊老板站立其侧,然老房赤光辉煌夜色难掩,老者起身踱步近前相看,他倒不觉此物不吉利,遥州城常有人家备此物以求冲喜延寿。
老者身旁婢子递上水晶镜,待细看来便问道:“这是什么画?”
木坊老板心中自得,“此乃我寻遍画匠独创,名曰诸贤问圣。”
老者由婢子搀扶,行动间竟露出一些激动,堂中宾客皆闻老者声吐一字,“好。”
木坊老板心知献宝搔到了痒处,更将其间奥妙一一说来,“我以此宝为老山长添寿,其体为山中生长千年的松木之王,松柏素来暗含长寿之意,老山长得此宝必然更得延年益寿,其上安乐堂便是所谓的生于安乐,身处安乐,意为老山长一世安乐,世世安乐,又兼吉言瑞兽相伴百邪不侵,另有全福绣娘为老山长虔心绣得延年益寿百子千孙献寿图,桃李成林枕,贺老山长千秋,愿老山长后代子孙,步步高升。”
老山长此时已经乐而出声,“你倒妙,此间最妙。”
山长见祖父喜乐也觉满意,大约身处高位又是端方书礼之家也无甚取乐,偏爱一些雅俗共赏的东西,他这监院本就多主意,难为竟肯如此用心,家府中原也有备下老房,不过老者一向不悲不喜,如今替换下来,叫人抬至偏阁存放。
夜深,席散人归,老者竟无意睡觉,叫人掌灯将存放老房的阁楼照的通亮,取来水晶镜干瘦的手指抚摸着刻画的《诸贤问圣》图,此图得巧匠篆刻,形神明了细节之处毛须皆显,他此生最得意的事就是为人师表培育贤德,如今有人将他刻画,心中如何能不激荡。
果然寿宴后,木坊老板得了山长的传信,其在书院就读的儿子今岁可得推荐,或可职一府之官,木坊老板自然喜不自胜,走路带风,山长却还有一言,“虽书院有教无类,为官者却不能出身有瑕,你切莫再经商俗,不若让其入我门庭做我义子,也好为将来打算。”
言尽于此木坊老板如何不应,自是欢喜应承,书院之中不过一二寒门子弟用来掩人耳目,余者身世皆有大学问,旁人看不清罢了,如今自己的儿子得了大造化,木坊老板也感念丁木匠之功。
木坊老板已不再现身木坊,故叫人请丁木匠到一处雅居喝茶,“丁大匠手艺精湛令人折服,有何要求尽管提来。”
丁木匠闻言立时站起,但他也知自己所求颇大,拱手屈身道:“我有一子读书多年,盖因我身份地位拖累,不得名师教导,书院也难考取,如今年岁渐长,恐他荒废时光,故想求您想想法子叫他进学书院,也能另得出路。”丁木匠言辞恳切,他所言如何不是木坊老板的写照。
木坊老板端着茶杯轻呷一口,“那名帖也是为你儿所求?”
丁木匠不敢隐瞒,“正是,当日不敢言明,恐耽误我儿。”
木坊老板故作沉吟,茶盏热气虚浮,终是丁木匠沉不住气,“我愿为东家牛马,求您成全。”身已低入微尘。
受足请求,木坊老板才松口,“你既笃定我能办,此事虽难也可一试,只是一点书院虽有教无类,但汝之身份何其卑微,即便入学也恐受人排挤,我有一法,你儿可入我门庭做我义子,正巧我儿也在书院进学或可互为帮扶,你意下如何?”
丁木匠只为丁书前途,无所不应,“多谢东家想法子。”
丁木匠行卑心诚极大的取悦了木坊老板,“哈哈,算你慧眼求对了人,待你儿将来得了官,你这贫贱时的身份都可抛开改换门庭。”
“是,是。”丁木匠附声应和。
一朝志得意满,一朝得偿所愿。
彼时丁书得木坊老板助益得以入大同书院进学,丁木匠依旧靠手艺吃饭,书院每隔半旬休沐一日,丁木匠便趁此日将自己所赚全都交给丁书,课业繁重丁书也只是匆匆接过匆匆而去。
“书儿,你要潜心修学…”
“是。”
父子二人已无语多时。
几年间,丁木匠在木坊供职,不论丁木匠的手艺如何的精进,始终矮人一等,在木坊的工匠也大都不爱沾染这些晦气的人或物,丁木匠愈发的沉默。
丁书于学中求学,这与他心中理想之地相去甚远,师长教诲不过照本宣科,他所学依旧是圣人言,但却耳闻山长亲授的学子能听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书院之中也自成三六九等,似他这般没有跟脚的学子只能忝为末流。
丁书也识的木坊老板的儿子,只是打过照面,其人并不热衷与丁书交友,丁书所在并非书院根本,书院中常能听闻某位同窗一飞冲天,更别于末流之辈,久而久之丁书也明白脚下的路,非是苦劳心志能改,本就是命中注定家世渊源,蓝本族谱已破旧复旧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