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最初来源是德哈。高二时磕德哈上瘾,总有一对儿人影在我眼前晃悠,我终于决定把他们写出来。2021年11月13日晚,我创建了本文第一份文档。当时《孤勇者》这首歌很流行,我从歌词中看见了两个人在不同的境地里一腔孤勇地矗立着。或许有人读着会觉得眼熟,那可能是因为《将进酒》、《那不勒斯四部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三本书对我的行文风格影响匪浅。几经修改,我尽力让故事洗去它们的痕迹,但是有些融入我习惯的我却不能再强行抠出来。我读过的书塑造了我说的话,我如何能抹除自己来时的路?
最开始真的是一个小故事,我使用大量叙述性语言推进故事情节,许多时候甚至并不衔接,零零散散地挑情节写。后来我开始按时间顺序写,文字容量不断扩张,新人物也随情节呼唤而逐个登场。修文本想删去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但改着改着又加了许多。或许后续能够删繁就简。
翻到以前的大纲,发现有许多设定如今回看是无法想象的。最开始一版,闻桦和乔宥直到乔宥出国都未坦白心意,乔宥回国得知闻桦第一条消息就是闻桦将和日本女人结婚,后来乔宥在婚礼当日抢婚,扰乱了这桩姻缘。再比如,宋胡安谐音“换”,意为“将闻桦换出”,西安事变后□□囚禁闻桦,乔宥将闻桦救出,安排宋胡安顶替东北军大帅一职,两人得到自由,共赴延安。还有,曾设定谷裕到故事结尾都与乔宥同道殊途,他送两人到交界处,自己却没有下车。在写的过程中,我逐渐发觉这些设定的残忍之处,遂将之悉数改去。或许文中目前仍有我未察觉的局限性,但我会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完善这篇文章。
这不是个沉重的故事,在行文中有许多似乎无用的细节,陆百会给家里的驴取名字、乔宥给赵未答缝小兔子、闻桦遇到老黄狗“魏晋”的转世……有时候故事没有表现出乱世中易子而食的混乱与颠沛流离,一些温馨可爱的插曲显得过于天真。因为这并不是一本严肃历史小说,我也没有为天下立传的远大志向,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一点小心愿,穿越回那个遍地哀鸿的时代,在文字之中撑起一座温暖的庇护所。
乔宥常处顺境,他做任何事都是先计划再去实施。闻桦常处逆境,他基本是拿到课题,解决问题,最常见的状态是“应对”。在实际生活中,乔宥是理想化的状态,而闻桦是更常见的我们。因为主乔宥视角,闻桦的能力和品格仅能从只言片语中寻得,但事实上他很能抗事儿,比乔宥成熟得多。我对他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在之前的版本,闻桦做梦梦见甘疏林他们,原本按顺序是甘疏林教的是承担,闻质教的是处世,卫井梧教的是自己,乔宥教的是未来。但修改之后,闻桦自己做出了改变。他本就是个习惯于暴风雨的人,不需要我来教他如何从失败中爬起来。在书的背面我写了那句话“有人不怕黑风孽海,最擅长的就是绝境逢生”,如果躲不开狂风暴雨,那祝我们都有自己打造黎明的能力。
闻桦与乔宥不是没有缺点,他们并非十全十美。闻桦习惯了一个人抗住压力,他不爱说话,不喜欢向外表达,他觉得表达就是在索取,而他不能期待别人的给予,所以他选择沉默。他年轻的时候犯过错误,作为守土长官弃守东三省,这是个所有人都没有资格代替逝者原谅的错误。无论他有多迫不得已、无论他如何拼命补救,离开的人不会再回来。我们不否认他的错,只是相信他会从失败中站起来,给出正确的答案。至于乔宥,他是个太崇尚自由的人,从奉系和南京政府的眼里会觉得他“白眼狼”(不过从历史潮流来看,他的选择无疑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他要求闻桦要对他开放,总会是各种手段撬开闻桦的嘴,有些时候这让闻桦找到倾吐的时机,有些时候就是一种过度关心带来的压力。他带兵原则性不足,容易过于松弛。他对许多事都不放心,所以会作出长篇累牍的说明和解释。他过于包办,导致小辈儿们成长空间不足……但不完美又如何呢?他们是从山坡滚落的圆,因为缺了一角才能停下,才能遇见彼此。他们的爱情诚然也并不是满分,乔宥总仰仗着闻桦的偏爱和包容,闻桦的心底仍然有一小部分不对乔宥敞开,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情也没有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从某个角度讲这是遗憾,但换个视角,这又是因果嵌套中为下一轮故事预留的小缺口。
周酉和乔宥同“you”音,两人是有对照之意的。周酉是没那么幸运的乔宥,他前半生碌碌无为,屡遭挫折,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正确的路。乔宥是名利心没那么重的周酉,在他眼里革命思想和原则始终高于他个人得失,他绝不可能因为一次起义失败就离开共产党,更不可能携款逃跑,他也更有耐心,不会因为郁郁不得志就变得消沉,也不会因为纠结“师父”而暴躁得不可终日。更重要的是,两人有相似之处,都有离开旧组织的成长轨迹,都是实干主义,都有手段有能力,都有相濡以沫的爱人,都有对之谆谆教诲、寄予厚望的师父。这一路周酉时而与乔宥合作,时而背后捅他刀子,时而眼泪巴巴地求他帮忙,时而冷言冷语质问或讽刺。乔宥始终很有耐心地等他,等他醒悟,等他彻底解开心结,等他焕发出莫斯科中山大学里高材生的光芒。有时我都觉得周酉有点过分,但乔宥愿意等待,乔宥说虞平岸是世界上最欣赏周酉才华的人,那么乔宥应该是世界上第二欣赏周酉的人吧。结尾他们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对对方的感谢,回过头看针锋相对仿佛在昨天,但仔细一想,从敌对到朋友又是山高水长的漫漫路途。
我最舍不得的人物是任溉。他的死完全是个死局,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牺牲品。从乔宥的视角入手,任溉是为了帮乔宥应付沈浓睡才出现,如果乔宥没有去见风驭,他也不会害怕沈浓睡的抽查;如果没有剿共,乔宥也不需要秘密见风驭,协商福建起义。从任溉的视角入手,如果不是穆靳不允许他北上,并且抢了他一份密令,他也不会围追堵截第二份,也不会误打误撞截下宋胡安的包裹,也不会看见机密。我尝试过解救他,但最后发现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无法逆转逻辑救出他。在那个彼此吞噬的年代,或许有许多人也是这样无能为力地看着本该上苍眷顾的人在时代倾轧中陷入泥沼,越陷越深,却找不到解救他们的开口。我的无力感不及故事中人的万分之一,尚且足够痛心,那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眼睁睁看着同伴倒在车辙之下呢?
关于结尾,可能会有人担心沈浓睡的“醒了”是说整本书都是大梦一场,就如我在文中脚注多次提醒的那样,这一切在现实历史中是不存在的。我承认它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我绝不会用这种俗套的结尾毁掉我花费三十六万字建立起的信念感,我始终相信,在平行时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任溉、王厉山、韦笑儒、谷裕、余邵里、穆靳、程机……全书中所有主要人物或死,或归正途,沈浓睡是最后一个走向“黎明”的人。他半生痴梦一场,本为进步青年却误入歧途,以他的梦醒为节点,本书所有人物完成了由黑暗向黎明的征程,故事由此落下帷幕。
在我写到第六章结尾时,我曾觉得自己已有些勉强了。对时代背景的描写、对细节和真实性的把控、对人物的塑造、对情节的设计、对自己思想的表达、对作品风格的维护和贯彻、对篇幅和节奏的把控……坦白来说我觉得都乏善可陈(事至如今我依然如此认为)。由于这是我第一部完整写完的中长篇作品,我不得不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我未能达到理想境界时,我十分气馁。但那时我并没有萌生退意,我想的就是把它写完,给2021年11月13日晚上的我一个答复。2024年1月10日夜,我写下“全文完”三个字,平静地为初稿划上句号。宣布阶段性胜利的一刻,我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和如释重负,也没有戒断、失落,我只是确定了一个事实:我做到了。
乔宥、闻桦和这个故事陪伴我走过高三,走过大一,走过我春风得意的时光,也走过我晦暗而挣扎的日子。在许多难以咬牙坚持的夜晚,我对着窗户想,如果是闻桦他会怎么做?如果是乔宥他们会怎么做?在我思想尚稚嫩的时候,我从灵魂里分出一部分捏成了他们,在他们脱离于笔端、跃入书中后,他们反过来引领我。我知自己有局限,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和很远的路,但我已全力以赴,尽己所能给了他们幸福的半生。行文至此,我问心无愧。
敬每一个笔耕不辍的深夜。
此致。2025年3月1日。